• 胡立民官方网站由中国书画家影像网承建
首页 > 作品赏析 >

胡立民新书《楷书创作三篇》、《临墓志三种》在线展览
2013-12-24 10:24:33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

上一张
收藏  分享到:
查看原图
  中国楷书史上的碑书,特别是北魏时期的墓志,是后人难以逾越的山峰。可是,随着出版的大量碑帖看,经典和普通相距甚远。可学和不可学的仍是我们学习碑书的面临的一个大问题。
 
  从大的方面说,北魏书风以雄强著称。其实,从近些年出土的很多碑刻可以看到,碑书的风格丰富多彩。学书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碑帖风格。其原因在于北魏是中国的楷书,在那个时期的人性化书体,也可称之为畅情之书。如果我们把现在的楷书,也当做畅情楷书的话,那么,从北魏时期已经开始。它是畅情楷书之先河。这是它区别于唐楷、晋楷一个最重要的标志。当然,模式化的“如算子”式的北魏,也有很多,皆都不可学。这里,谈一点自己临书的体会,供习碑的朋友参考:
 
  一:择好碑,立其身。
 
  何谓好碑?碑书中,有的可以取法,有的只能取意,有的法意皆可取。有的是法意皆不能取。就一般情况而言,初学取法,水品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,才能取意。中段的学习取“法、意”最佳。
 
  二:笔画辨真伪,习气要摒弃。
 
  碑刻字帖上的字,笔画有两大问题。一是由于石刻风化,造成的石花,使笔画残缺不全,使初学者无法摸清原始的笔画。二是作者的某些书写习气,如:《李壁墓志》中的折笔初多一个角。还有《元绪墓志》横竖的起笔处的斜角和弯笔,都过于强调笔画的折法,多有做作之迹。这都需要学习者要认真体会。有石花笔画要识伪学真,保证自己今后创作用笔的纯度。
 
  三:去掉怪字形,字形和为贵。
 
  用书法艺术的本质,一切的笔画都是表示自己情感的工具。而不是为笔墨而书写。艺术追求的自然,是书家心理那种自由情感的宣泄和驰骋。任何做作的东西都是不相符的。当我们自己发现,或是经过别人提醒后发现的做作的笔画,我们应该理解它的存在,但不应该学到手为我所用。那样的笔画不益于创作。无论放在何处,都会有工匠之气。所以,在这本《元绪墓志》的临摹中,我去掉了此习气,但不会影响原帖整体的风格。
 
  一个最基本的表象是,笔与笔之间的联系,让普通人感受不到那种笔义相连,气脉相通,笔势相生的意趣和生命状态。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帖时,除去笔画和字形临准。更主要的是,把笔与笔之间的呼应,要写进去。启功先生说过“透过刀锋看笔锋”的名言。我强调的是:给以凝固的书体,赋予新的生命。手稿,真迹的笔义、笔势看得清楚,益于学习临摹。我认为,这就是古人强调的“学习书法要从墨迹开始”的原因。其实,这也是碑刻一个深刻的意义所在。在教学中我体会到,学生临原碑刻很难,临老师临过的墨迹就容易的多。原因在于老师临帖时亦讲原帖注入了自己生命的活力,产生了与自己相通的吸引力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“活了”。“活”的好学,“板”的难摹。
 
  我写了多年的楷书,既注重了功力的积累,也尝试了专功与博彩的实践,既感受了楷书作为书法传统功力的重要性。也不断思考,探求、实践作为艺术楷书的畅情以及人性和精神存在的具体化,这本楷书创作就是包含体现了我这些想法。
 
  当人们怀疑楷书,不能像 行草、草书那样“畅情”时,是否考虑到新时代到来时,楷书已完全失去了实用的功能,它必须以“崭新或全新的面貌屹立于艺术之林”“畅情”是它“唯一的功能”。
 
  当人们一直把楷书当作“功力”“打基础”的“童子功书体”看待时,是否应从我们大量出土的北碑书中,受到某种启发,改变一下对其的界定。因为我们的书法前辈们早就把楷书人性化了,只是其长期封存于地下,无法让我们感受古人的伟大和智慧,被唐楷“固化”当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,有幸见到这些许多先贤都无法见到的碑刻时,是否被古人的人性化所感动呢?我是基于此两点,一直在楷书的道路上,艰难的行走。或搬用、照抄,或物化生发的,可能都有,但不管那一种,都为了一个目的,试图恢复、寻找楷书曾今有过但又失去的相当年代楷书里的人性化,楷书真正当做一种抒情的书体,进入人们的视野,以及体现人性中本真里的真善美,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书家身上的责任。
 
  今天学书法,特别是学习楷书的孩子们,已经不知道“算子”为何物,却天天为了“算子”书法而努力。
 
  中国人的智慧,不仅把自己的文字能转化为书法,还能在一千多年前,发明“珠算”即用算盘珠子计算,这可能是现代计算器的前身,大概古人体会到了完全用于手工制作“算子”的难度(没有摹忌,一般大很不好作)工匠气过浓,所以书圣告诫后人“写字”不要字如“算子”因为“算子”太模式化了,太工匠气了。
 
  其实,我对楷书的研究和创作还就是从“字就不能如算子”入手的,王羲之告诫别人,自己首先做到了,小楷、行草、草书都没有“算子”排列,灵活多变,即典雅、清新,又丰富耐品,将自己的性情一点一滴的浸透其中,至今让我们感受到了王右军的精神品格和竟人士大夫的风采。
 
  书圣在一千三百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典范,字不能写成“算子”,可是自己呢?在书法的世界里困顿了20余年,一直没有摆脱“算子”楷书,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投进了许多,在字里都没有性情的体现,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付出,80年代初,我写了一段时间的张猛龙,思想仍没开放,发现了《元瑛》只觉得没有“奇美”,没理解其书法之真谛。在八十年代中国书法界创新之风盛行时,创新意味着变革并没有打动我,我们仍守着’算子”,当我自己想通书法,只有变才能荣性,才能融合,才能抒情,才能进步时,我才悟到艺术的本质是变。
 
  但我悟到变,想到的不是创,也不是新,而是让字如何能变成我表达自己想法,抒情的工具,带着这样的想法去看待传统,视觉就会和很多的人拉开了距离,我的字在传统的汲取上,一在体会变,一在实践变,一在求变,这个时期,也就是2003年以后,我的字变的过了,张旭光先生说过,我们应该百分之百的继承古人,再加一个1就是创新了,(其实就是变了),我似乎加到了“五”变得很没有根据。刘又华先生也说过,要守住古人,追求变可能在某个小局部,我似乎在追求某个字的变化。我没有请教过两位先生求变的依据是什么,他给过近几年的实践,但经过,近几年的实践我体会到变的根据,不依法而变,而是随着思想变,随着情感而变,艺术永远是思想的结晶,不是法德堆积和再现。可是法又是思想的基本手段,没有法也就谈不到思想的表达,但法只能是思想表达中的,自然流露而不能成为创作中的主宰,可法德前期积累和实践,也是相当重要的,特别是弄清法与表达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,尤为关键。书法中的法对学书法的人来说,是带有强制性的,应为书法中,如没有这个所谓的法就是一般随手写汉字,法是书法中的名片,是区别与其他艺术门类最基本的特征,没有了它,中国文化当中,靠文字本身表达精神的存在,这种特殊的形式,将不复存在,那么,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,极为重要,书法中法的要求要有笔法、字法、章法,笔法中既有调锋提按等,书法中有大小依册字的字形的变化等。章法中有计白章黑有对立统一等,书法中法的存在决定了它在艺术中和文化中的存在和地位,它必须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文化来体现它的价值,因此,一个喜欢书法,从事书法的学籍和创作的人,过的第一关就是法,“法”在书法其别于其他艺术时,它是,原创、法则但就从事书法的个体作者来看,它的方法和手段,是帮助完成表达自己情感的特殊能力。
 
  思想的高度是决定一个人走的是否高远的重要标志。
 
  一个书家如果在思想上认为书法的心,书法的法学会了、用熟了,把它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,(这样的人很多)那么它将永远是一个匠人,因为他在自己的思想上没有高度,高度是什么,高度用法来作为表达思想的手段,(处理好法与思想的关系)只注重法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法里转圈,比如再用笔法时只能道而施于工匠,会有装饰味道,在字法上求不顾行气的字形变化,在章法上只求机械的拼凑,其实,作为一个书家,法理烂熟于心,手段烂熟于手,当作者有一种思想准备表达时,一切的变化并非是法的安排,而是情的驱使才行。
相关图集